Saturday, November 30, 2024

尚書今註今譯

尚書版本
  • 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八篇
    • 虞夏書(4)
      • 堯典

    • 商書(5)
    • 周書(19)
  • 孔壁本《古文尚書》四十五篇(今傳版本皆偽)
  • 梅賾所傳偽古文五十八篇

屈萬里先生(1907/9/15—1979/2/16)所著尚書相關著作
  • 尚書釋義(專習者研讀之用)
  • 尚書集釋
  • 尚書今註今譯(依伏生本為底的通俗註譯本)
  • 尚書異文彙錄

屈萬里全集(全二十二冊)引自聯經官網
  • 讀易三種:包括「周易集釋」、「學易劄記」和「周易批注」,最能得易學精義。
  • 尚書集釋:本書重新增補刪改舊作「尚書釋義」,是最新的教學課本。
  • 尚書異文彙錄:廣引各家版本及石經、敦煌卷子等新出文獻,由古文字學的觀點來析校前人聚訟之處。
  • 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從甲骨全文到三墳五典、諸子百家、通盤地對先秦文史資料做介紹及辨偽提正。
  • 詩經詮釋:改訂舊作詩經釋義而成本書,在注釋上力求簡明,務期能探微經書本義。
  • 殷墟文字甲編考釋(上、下二冊):收錄了拼綴的甲骨碎片兩百餘版,並作考證、考證以詞義了解為主。
  • 先秦漢魏易例述評:研究甲骨金文、戰國諸子詩書、漢魏諸家訓詁等所習用之語法、物事,稽研卦爻辭,並加以參證、考訂。
  • 尚書今註今譯:尚書重新加註,並用現代說法來詮釋。
  • 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分為三卷:論證、校文及漢石經碑周易部分復原圖。
  • 漢石經尚書殘字集證:分為三卷:論證、校文及漢石經碑尚書部分復原圖。
  • 古籍導讀:古籍浩如煙海,如何選讀?本書用淺近的文言文書寫,是大學文史科學生的一本極佳講義。
  • 中文善本書志: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所藏之中文善本,加以校訂、刪補,附益述評。
  • 書傭論學集:共收錄29篇論文,大都是討論學術資料的問題,以關於資料產生的時代,和資料的解釋兩方面為主。
  • 漢魏石經殘字:本書為整理漢石經殘字的第一手資料,論校今本經書,釐其異同、正其衍貌。最能顯現先生篤信「學術研究、原始資料勝於傳述」的精神。
  •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初稿:包括十餘萬種書目。
  • 屈萬里先生文存(共六冊):遍訪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將先生論著之單篇學術論文、凡散見各報紙、雜誌、學報者,一應收錄,並按類分成六冊。
    • 第一冊收錄翼鵬先生在尚書、詩經、周易等方面數十年的論文,同時也在孔學哲理方面多所議論,可以做為儒學、經學的參酌指引。
    • 第二冊蒐集史記今註及有關古文字學、史學的單篇論文,包括翼鵬先生用功最深的金石拓片、古文字及考古出土資料佐證文獻,以重建古代信史。
    • 第三冊收錄的金石器物學論文,討論了木屐、瑚璉、凹觥等七個有趣的論題:及圖書文獻方面的三十九篇論文,是翼鵬先生治學 的基礎梗概,也是後學者入門國學的最佳指南。
    • 第四冊收錄翼鵬先生平生所寫的序跋及善本書志,其中序跋部分可一窺先生平生著書全貌,而「風謠選」則為文獻與民謠研究的罕有資料。
    • 第五冊分雜著和讀老劄記兩部分,雜著部分除先生在報章、學術的民俗論文外,更刊載也的憶述散文及對先進同儕的祭禱之文。
    • 第六冊收錄歷年來各報記者採訪屈先生討論國學、圖書文字之總集,以及逝世後各方發表之追悼祭文等文章。

Saturday, November 23, 2024

中國歷代思想家

中國歷代思想家,全套25冊。台灣商務出版。本叢書依出生年代先後共包含 119 位重要的思想家,先後排列如下:
  1. (周)周公[1]
  2. (周)管子
  3. (周)老子
  4. (周)孔子
  5. (周)孫子
  6. (周)墨子[2]
  7. (周)商鞅
  8. (周)莊子
  9. (周)孟子
  10. (周)荀子
  11. (周)公孫龍[3]
  12. (周)呂不韋
  13. (周)韓非
  14. (秦)陸賈
  15. (漢)賈誼[4]
  16. (漢)董仲舒
  17. (漢)劉安
  18. (漢)劉向
  19. (漢)楊雄
  20. (漢)王充[5]
  21. (漢)王符
  22. (漢)鄭玄
  23. (漢)荀悅
  24. (漢)仲長統
  25. (漢)何晏
  26. (漢)阮籍
  27. (漢)傅玄
  28. (三國)嵇康[6]
  29. (三國)王弼
  30. (三國)葛洪
  31. (三國)郭象
  32. (晉)道安
  33. (晉)慧遠
  34. (晉)竺道生
  35. (晉)寇謙之
  36. (南北朝)陶弘景[7]
  37. (南北朝)智顗
  38. (南北朝)吉藏
  39. (南北朝)杜順
  40. (隋)王通[8]
  41. (隋)玄奘
  42. (唐)慧能
  43. (唐)法藏
  44. (唐)韓愈
  45. (唐)羅隱
  46. (唐)杜光庭
  47. (宋)范仲淹[9]
  48. (宋)孫復
  49. (宋)胡瑗
  50. (宋)邵雍
  51. (宋)周敦頤
  52. (宋)司馬光
  53. (宋)張載
  54. (宋)王安石[10]
  55. (宋)程顥
  56. (宋)程頤
  57. (宋)楊時
  58. (宋)朱熹[11]
  59. (宋)呂祖謙
  60. (宋)陸九淵
  61. (宋)陳亮
  62. (宋)邱處機
  63. (宋)葉適
  64. (宋)真德秀
  65. (宋)耶律楚材[12]
  66. (宋)許衡
  67. (元)方孝儒
  68. (明)陳獻章[13]
  69. (明)王守仁
  70. (明)李贄
  71. (明)高攀龍[14]
  72. (明)劉宗周
  73. (明)黃道周
  74. (明)朱之瑜
  75. (明)黃宗羲
  76. (明)方以智
  77. (明)顧炎武[15]
  78. (明)王夫之
  79. (明)李頤
  80. (明)顏元
  81. (清)劉獻廷[16]
  82. (清)李塨
  83. (清)惠棟
  84. (清)莊存與
  85. (清)戴震
  86. (清)阮元
  87. (清)包世臣[17]
  88. (清)龔自珍
  89. (清)魏源
  90. (清)馮桂芬
  91. (清)曾國藩[18]
  92. (清)郭嵩燾
  93. (清)王韜
  94. (清)薛福成
  95. (清)鄭觀應
  96. (清)胡禮垣
  97. (清)嚴復[19]
  98. (清)康有為
  99. (清)譚嗣同
  100. (清)吳稚暉
  101. (清)孫中山[20]
  102. (清)蔡元培
  103. (清)章炳麟[21]
  104. (清)歐陽竟無
  105. (清)梁啟超
  106. (清)馬一浮
  107. (清)熊十力[22]
  108. (清)張君勱
  109. (清)蔣中正
  110. (清)陳大齊[23]
  111. (清)太虛
  112. (清)戴季陶
  113. (清)胡適[24]
  114. (清)梁漱溟
  115. (清)錢穆
  116. (清)馮友蘭[25]
  117. (清)方東美
  118. (清)唐君毅
  119. (清)牟宗三

這樣呈現蠻好的,不但提供了閱讀的範圍,還提供時間軸上演化的先後順序。根據這份清單,可以建構自己的學習地圖,慢慢擴充思想體系的內涵。但是物換星移,有些思想家聽來陌生已漸漸被遺忘,其著作並不容易找到。絕版的書也買不到了。

Sunday, November 17, 2024

新儒家學派.唐君毅

唐君毅(1909/1/17—1978/2/2),學名毅伯,四川宜賓人。師從熊十力、方東美、梁漱溟等。新儒家八大家之一。

《唐君毅全集》分為六編三十九種三十九卷:
  • 第一編:早期文稿(思想萌芽之作)〔兩種兩卷〕
    • 第一卷 《早期文稿》
    • 第二卷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
  • 第二編:道德人生(立人極之作)〔九種六卷〕
    • 第三卷 《人生之體驗》
    • 第四卷 《道德自我之建立》《智慧與道德》
    • 第五卷 《心物與人生》
    • 第六卷 《愛情之福音》《青年與學問》
    • 第七卷 《人生之體驗續編》《病裡乾坤》
    • 第八卷 《哲思輯錄與人物紀念》
  • 第三編:人文精神(立皇極之作)〔九種八卷〕
    • 第九卷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中國文化與世界》
    • 第十卷 《人文精神之重建》
    • 第十一卷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
    • 第十二卷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
    • 第十三卷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
    • 第十四卷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
    • 第十五卷 《東西文化與當今世界》
    • 第十六卷 《新亞精神與人文教育》《宗教精神與人文學術》
  • 第四編:思想體系(立太極之作)〔九種十三卷〕
    • 第十七卷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 第十八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 第十九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
    • 第二十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
    • 第二十一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
    • 第二十二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 第二十三卷 《哲學概論》(上)
    • 第二十四卷 《哲學概論》(下)
    • 第二十五卷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
    • 第二十六卷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
    • 第二十七卷 《中國古代哲學精神》
    • 第二十八卷 《中西哲學與理想主義》
    • 第二十九卷 《英文論著彙編》
  • 第五編:書簡日記(生命實踐之作)〔三種四卷〕
    • 第三十卷 《致廷光書》
    • 第三十一卷 《書簡》
    • 第三十二卷 《日記》(上)
    • 第三十三卷 《日記》(下)
  • 第六編:著作附編(生命印證之作)〔七種六卷〕
    • 第三十四卷 《年譜》
    • 第三十五卷 《圖傳》
    • 第三十六卷 《親人著述》
    • 第三十七卷 《紀念集》(上)
    • 第三十八卷 《紀念集》(下)
    • 第三十九卷 《著述年表》《唐學研究文獻索引》《總目》


新儒學八大家
  • 熊十力(1885/2/18—1968/5/23)
  • 張君勱(1887/1/18—1969/2/23)
  •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
  • 馮友蘭(1895/12/4—1990/11/26)
  • 方東美(1899/2/9—1977/7/13)
  • 徐復觀(1904/1/31—1982/4/1)
  • 唐君毅(1909/1/17—1978/2/2)
  • 牟宗三(1909/6/12—1995/4/12)

Friday, November 15, 2024

錢穆 -- 中國史學小叢書

《中國史學小叢書》素書樓‧蘭臺版 六冊

中國史學小叢書

  1. 中國文化史導論
  2. 中國歷史精神
  3. 國史新論
  4.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5. 中國歷史研究法
  6. 相較梁啓超的研究法,這部小冊更容易閱讀。
  7. 中國史學發微
  8. 中國史學名著
  9. 尚書
    春秋
    春秋三傳(講中國古代,至少該從左傳讀起。治近代史不能不稍懂古代。)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
  10. 政學私言

梁任公曰《春秋公羊傳》錢賓四云《春秋左氏傳》,追本溯源還是讀《尚書》吧!

Tuesday, November 12, 2024

民國十大國學大師

根據上海《時報》1929 年的《文壇點將錄》
  1. 章太炎(1869/1/12—1936/6/14)
  2. 梁啟超(1873/2/23—1929/1/19)
  3. 王國維(1877/12/3—1927/6/2)
  4. 陳寅恪(1890/7/3—1969/10/7)
  5. 陳垣(1880/11/12—1971/6/21)
  6. 黃侃(1886/4/3—1935/10/8)
  7. 劉師培(1884/6/24—1919/11/20)
  8. 辜鴻銘(1857/7/18—1928/4/30)
  9. 錢穆(1895/7/30—1990/8/30)
  10. 馮友蘭(1895/12/4—1990/11/26)
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bqvn93.html
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bqvn93.html
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bqvn93.html
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bqvn93.html

Saturday, November 9, 2024

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


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新版)

作者: 李宗侗 註譯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9570524659





梁公之言,試試先讀《春秋公羊傳》吧。

《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原文僅 18000 多字,相傳是魯國史官所著,孔子(公元前 553~479 年)(及門人?)整理的一部魯國史。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間 242 年之歷史。

魯國(公元前 1043 年 ~ 公元前 249 年)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約八百餘年。

《公羊傳》全書 28 卷。

春秋三傳錢穆提宋代意見:公羊「齊學」、穀梁「魯學」是傳義不傳事,左傳是傳事不傳義。

Tuesday, November 5, 2024

梁啟超:飲冰室叢書(中華書局)

國學研讀法三種

  •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 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 論語孟子
        • (宋儒)朱熹・四書集註《新刊廣解四書讀本》
        • (清儒)焦循・論語通釋
        • (清儒)焦循・孟子正義
        • (清儒)載震・孟子字義疏證
      • 易經
        • 焦循・雕菰樓易學
      • 禮記
        • 十三經注疏內鄭注孔疏(鄭玄 注〈禮記注〉,孔穎達 疏〈禮記正義〉)
      • 老子
      • 墨子
        • 孫詒讓・墨子閒詁
      • 莊子
        • 郭慶藩・莊子集釋《莊子集釋》
      • 荀子
      • 韓非子
      • 管子
      • 呂氏春秋
      • 淮南子
      • 春秋繁露
      • 鹽鐵論
      • 論衡
      • . . .
      • 傳習錄
      • 明儒學案
      • 宋元學案
      • 明夷待訪錄
      • . . .
      • 國故論衡
      •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
      •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
    • 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 尚書
      • 逸周書
      • 竹書紀年
      • 國語
      • 春秋左氏傳
      • 戰國策
      • 周禮入門
      • 資治通鑑
      • 續資治通鑑
      • 文獻通考
      • 續文獻通考
      • 皇朝文獻通考
      • 馬氏文獻通考
      • 兩漢會要
      • 唐會要
      • 五代會要
      • 通志二十略
      • 二十四史
      • 二十二史劄記
      • 〔清史〕聖武記
      • 〔清史〕國朝先正事略
      • 〔清史〕清朝全史(日・稻葉君山著)
      • 讀史方興紀要
      • 史通(劉知幾著)
      • 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著)
    • 韻文書類
      • 詩經
      • 楚辭
      • 文選
      • 樂府詩集
      • 魏晉六朝人詩
      • 唐宋人詩文集
      • 唐宋詩選本
        • 《唐百家詩選》(王安石 撰)
        • 《宋詩鈔》
      • 宋人詞集
        • 《清真詞》(周美成)
        • 《醉翁琴趣》(歐陽修)
        • 《東坡樂府》(蘇軾)
        • ...
        • 《稼軒詞》(辛棄疾)
        • ...
      • 元明清人曲本
        • 《西廂記》
        • 《琵琶記》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長生殿》
    • 小學書及文法書類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著)
      • 說文通訊定聲(朱駿聲 著)
      • 說文釋例(王筠 著)
      • 經傳釋詞(王引之 著)
      • 古書疑義舉例(俞樾 著)
      • 文通(馬建忠 著)
      • 經籍籑詁(阮元 書)
      • ...
    • 隨時涉覽書類
    •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 四書
      • 易經
      • 書經
      • 詩經
      • 禮記
      • 左傳
      • 老子
      • 墨子
      • 莊子
      • 荀子
      • 韓非子
      • 戰國策
      • 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 三國志
      • 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
      • 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 楚辭
      • 文選
      • 李太白集
      • 杜工部集
      • 韓昌黎集
      • 柳河東集
      • 白香山集
      • 其他詞曲集選讀
    • 治國學雜話
  •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 讀書分月課程
梁說「經書必以春秋為本,而春秋尤以公羊為歸。讀公羊可分義禮例三者求之」。
是故經學書應讀之書的次第前三冊如下:
  1. 劉申受公羊釋例(〔清〕劉逢祿,字申受)
  2. 公羊傳及何君注(〔漢〕何休 解詁 〔唐〕徐彥 疏)
  3.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

閱讀經書所為何來呀?求聖人之道?本心僅單求閱讀之樂乎。

國史研究六篇

  • 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
  • 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
  • 太古及三代載記
  • 紀夏殷王業
    • 附.論後代河流遷徙
    • 附・禹貢九州考
    • 附・又禹貢九州考
  • 春秋載記
  • 戰國載記
  • 附錄:地理及年代
  • 附錄:志語言文字
  • 附錄:志三代宗教禮學
唐虞夏殷商周?孰能說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