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5, 2024

近代中國史家學記

近代中國史家學記(上)(下)

作者: 李孝遷、任虎編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01
ISBN:9787532589982



《近代中國史家學記》收錄了五四(1919/5/4)前後至1949年間近130幾位中國史學家的傳記性文字。
  • 白眉初:
    • 學人訪問記:地理學家白眉初/1
  • 蔡維藩:
    • 蔡維藩/13
    • 蔡維藩先生訪問記/14
  • 曹聚仁:
    • 我的讀書經驗/17
    • 我學習歷史的經驗/20
    • 記曹聚仁/23
  • 常乃德:
    • 哭燕師/25
    • 常乃德先生/26
  • 陳安仁:
    • 陳安仁/29
    • 我的教師生活/30
  • 陳黻宸:
    • 晚清史學大師: 陳介石先生學行述略/34
  • 陳漢章:
    • 浙東史家陳漢章先生/38
  • 陳衡哲:
    • 陳衡哲女士/40
    • 自傳/41
    • 女作家陳衡哲/43
  • 陳樂素:
    • 陳樂素先生/46
  • 陳受頤:
    • 學人訪問記:歷史學家陳受頤/48
    • 陳受頤的歷史教學法/54
  • 陳慶年:
    • 陳君善餘墓誌銘/56
  • 陳訓慈:
    • 作家小傳:陳訓慈/59
  • 陳寅恪
    • 教授印象記:陳寅恪/60
    • 陳寅恪的治學方法及其為人/61
    • 陳寅恪教授/63
    • 記陳寅恪先生/64
    • 史學權威陳寅恪/66
    • 再談史學權威陳寅恪/70
    • 陳寅恪教授/75
    • 記盲史學家陳寅恪教授/76
    • 人物志:陳寅恪/78
  • 陳垣
    • 學人訪問記:歷史學家陳垣/81
    • 歷史學家陳垣先生/84
    • 北大與北大人:陳垣先生/86
    • 我們的校長陳援庵先生/89
    • 北平淪陷期中之愛國史家陳援庵先生/92
    • 史學家陳垣變了/103
  • 陳鐘凡:
    • 求學與讀書/104
    • 記陳鐘凡先生/112
  • 鄧之誠
    • 鄧之誠也非難“嶽飛”/114
    • 燕園文苑傳:鄧之誠先生/116
    • 人物志:鄧之誠/117
  • 董作賓
    • 國立中央研究院董作賓氏之甲骨學研究工作/119
    • 訪問董作賓先生/121
  • 範文瀾:
    • 範文瀾先生/125
    • 從煩惱到快樂/127
  • 方豪
    • 記方豪司鐸/137
  • 馮承鈞
    • 悼馮承鈞先生/140
    • 紀念馮承鈞先生/148
    • 馮承鈞教授傳/161
  • 馮沅君:
    • 記馮沅君/163
    • 國學家馮淑蘭女士/164
  • 傅斯年
    • 《新潮》詩人傅斯年/168
    • 傅斯年 -- 胡適之的高足/170
    • 傅斯年先生訪問記/170
    • 訪傅斯年/172
    • 關於傅斯年/175
    • 傅斯年在北平/178
    • 戳破傅斯年的胰子泡/179
    • 傅斯年私議/184
    • 訪傅孟真先生/188
    • 傅斯年/190
    • 罵倒宋子文的傅斯年是怎樣一個人/192
    • 天真豪爽的傅斯年/196
  • 噶邦福:
    • 教授印象記:噶邦福/198
  • 耿淡如:
    • 歡送耿淡如先生赴美攝影序文/200
    • 耿淡如先生/200
  • 顧穀宜:
    • 顧穀宜先生/203
  • 顧頡剛
    • 古史辨偽工作的過去與將來/208
    • 顧頡剛與《禹貢》/211
    • 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顧頡剛教授/218
    • 記顧頡剛先生/220
    • 學人訪問記:歷史學家顧頡剛/223
    • 顧頡剛印象記/228
  • 郭沫若
    • 論郭沫若/241
    • 郭沫若論/243
    • 詩才?史學?書征氣度/245
    • 考古學者郭沫若/248
    • 郭沫若先生與中國古代研究/252
  • 何炳松:
    • 何炳松傳/260
    • 何炳松生前軼聞/264
    • 何炳松學者風度/265
    • 我與何柏丞先生/266
    • 悼何炳松先生/270
    • 悼何伯丞先生/273
    • 悼何柏丞先生/276
  • 何魯之
    • 介紹何魯之教授/278
  • 洪業:
    • 洪先生講書記/280
    • 洪煨蓮/283
    • 燕園文苑傳洪煨蓮/284
    • 偉大的人物:洪煨蓮先生的成功/286
  • 侯外爐
    • 侯外爐印象記/288
  • 胡懷琛:
    • 記胡懷琛先生/290
    • 胡寄塵先生/291
  • 胡朴安:
    • 胡朴安先生印象記/294
    • 國學大師胡朴安先生印象記/296
    • 上海名人論:胡朴安/297
  • 胡秋原:
    • 記胡秋原/310
  • 胡適
    • 訪問胡適之先生記/312
    • 胡適的法寶/315
    • 胡適論/317
    • 思想批判:買辦學者胡適博士/322
    • 作家印象記:胡適之/328
    • 胡適之博士/329
    • 談談“我的朋友”胡適之/348
    • 胡適之/350
    • 北大與北大人 -- 胡適先生/352
    • 記胡適/355
  • 黃文弼:
    • 學人訪問記:考古學家黃文弼/358
  • 黃文山:
    • 黃委員文山曆略/367
  • 簡又文
    • 大華烈士——簡又文/369
    • 記大華烈士/374
  • 翦伯贊
    • 維族後裔的歷史學家:訪問翦伯贊先生/375
    • 與翦伯贊晤談/377
    • 史學家翦伯贊/379
  • 薑亮夫:
    • 四十自述/383
  • 薑蘊剛:
    • 彭山國代候選人姜蘊剛先生/391
  • 蔣廷黻:(1895/12/7 - 1965/10/9)
    • 教授印象記:蔣廷黻/393
    • 蔣廷黻的思想/394
    • 蔣廷黻/396
    • 駐俄大使蔣廷黻/397
    • 蔣廷黻先生/399
  • 金兆梓:
    • 五十年來之自述/401
  • 柯劭忞
    • 悼柯鳳孫先生/407
    • 關於柯劭忞/411
  • 孔繁霱:
    • 教授印象記:孔繁霱/417
  • 雷海宗
    • 教授印象記:雷海宗/418
    • 記中國一位出色的史學家雷海宗教授/419
    • 雷海宗教授訪問記/420
  • 黎東方:
    • 青年學者黎東方/424
    • 黎東方先生歷史故事講演/426
  • 黎子耀:
    • 黎子耀先生/428
  • 李大釗:
    • 李大釗的思想評介/430
    • 李守常先生的思想/436
    • 中國早期的唯物歷史科學家 -- 李大釗同志/441
  • 李飛生:
    • 怎樣研究西洋史/445
  • 李季穀:
    • 作家小傳:李季穀/449
  • 李絜非:
    • 李絜非先生/450
  • 李景聃:
    • 李景聃先生事略/452
  • 李則綱:
    • 李則綱先生/454
  • 梁啟超
    • 悼梁卓如先生(1873—1929)/457
    • 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461
    • 梁任公先生/466
  • 林惠祥:
    • 林惠祥教授“錯認雷公當祖宗”/494
  • 劉崇鋐:
    • 教授印象記:劉崇鋐/498
  • 劉師培
    • 劉師培傳/500
  • 劉文典:
    • 我的思想變遷史/503
    • 教授印象記:劉文典/511
    • 怎樣研究國學/513
    • 國粹教授劉叔雅之風度/515
    • 劉叔雅先生最近給我的印象/516
    • 清華國文系主任劉文典教授/518
  • 劉鹹炘:
    • 哭劉鑒泉先生/520
    • 劉咸炘君鑒泉先生/520
  • 劉掞藜:
    • 故友劉掞藜楚賢事略跋/524
    • 亡師新化劉先生事略/525
    • 劉掞藜先生/527
  • 柳詒徵
    • 柳翼謀先生印象記/528
    • 史學縱橫談:柳翼謀先生訪問記/529
    • 我與柳翼謀先生/532
    • 中國第一部文化史及其作者 -- 柳翼謀先生/533
  • 陸侃如:
    • 文學史家陸侃如博士/535
    • 兩個教授:記陸侃如馮沅君二先生/540
  • 陸懋德:
    • 陸懋德/544
    • 聽了陸懋德講課以後/545
    • 陸懋德之治學方法/547
  • 羅根澤:
    • 羅根澤自傳/549
    • 我的讀書生活/555
  • 羅香林
    • 羅香林教授訪問記/562
    • “索書潮”中記羅香林/565
    • 羅香林教授/568
  • 羅振玉
    • 吊上虞羅先生/571
    • 記羅叔言先生/576
  • 呂思勉
    • 呂誠之先生/581
    • 我們的史地系主任呂思勉先生/582
    • 兩位學者:錢基博與呂思勉/584
    • 呂思勉先生的史學/586
  • 馬鑒:
    • 碑版掌故學者馬季明/589
  • 馬裕藻:
    • 北大名人剪影:馬裕藻/591
    • 學人訪問記:國學專家馬裕藻/592
    • 五十餘年的治學歷程/596
  • 蒙文通:
    • 我之求師/600
    • 蒙文通/604
  • 孟森
    • 北大課堂上一幕喜劇/606
    • 從張鼓峰問題引起的一段回憶/607
    • 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609
    • 追記孟心史先生/614
    • 孟森先生/618
  • 繆鳳林:
    • 作家小傳:繆鳳林/621 
  • 鳥居龍藏:
    • 人物志:鳥居龍藏/622
    • 在北平的一個日本人:繼考古學家鳥居龍藏教授/624
  • 聶崇岐:
    • 人物志:聶崇岐/629
  • 裴文中:
    • “原人”發掘的歷史篇/630
    • 學人訪問記:北大理學院教授裴文中/632
  • 皮名舉:
    • 記皮名舉教授/636
  • 祁延霈:
    • 祁延霈先生事略/638
  • 齊思和:
    • 人物志:齊思和/640
  • 錢穆
    • 從中學生到大學教授時代的錢穆/641
    • 錢穆的歷史觀/642
    • 史學家不懂得幽默/643
    • 獻給錢穆教授的意見/644
    • 苦學的回憶/644
    • 錢穆教授/648
    • 北大與北大人・錢穆先生/652
  • 錢玄同:
    • 商人模樣的學者/654
    • 學人訪問記:文字學專家錢玄同/656
    • 語言文字學專家錢玄同教授/663
    • 悼錢玄同先生/665
    • 最後的十七日/670
    • 錢玄同對於學術的供獻/674
    • 錢玄同先生的學術思想/687
    • 我所認識的錢玄同先生/704
    • 錢玄同對於新文化的貢獻/707
  • 容庚:
    • 金石文字專家容希白/713
  • 沈曾植:
    • 沈乙盦先生傳/715
    • 嘉興沈乙盦先生學案小識/717
    • 記近代史學家沈乙盦先生/721
  • 沈兼士:
    • 沈兼士的“釀蜜教育”/725
    • 學人訪問記:文字學專家沈兼士/726
    • 諄諄善誘的學者沈兼士先生/739
    • 沈兼士先生傳略/740
    • 我對於沈兼士先生的認識/742
    • 敬悼國學研究所之母沈兼士先生/745
    • 沈兼士與近年史學/750
    • 紀念沈故院長兼士先生/753
  • 史祿國:
    • 教授印象記:史祿國/756
  • 譚其驤
    • 譚其驤先生/758
  • 湯用彤
    • 中國佛學權威湯用彤先生/759
  • 陶希聖:
    • 教授印象記:陶希聖/761
    • 我對於陶希聖的印象/762
    • 學人訪問記:研究中國社會的學者陶希聖/763
    • 陶希聖與《食貨》/770
    • 陶希聖教授/774
  • 陶元珍
    • 介紹陶元珍教授/778
  • 王國維
    • 王靜安先生之考證學/780
    • 王國維先生生平及其學說/786
    • 我所知道的王靜安先生/794
    • 個人對於王靜安先生之感想/796
    • 悼王靜安先生/798
    • 憶王靜安先生/804
    • 王靜安十五年祭/808
  • 王國秀:
    • 王國秀女士/816
    • 孫王國秀女士訪問記/817
  • 王禮錫:
    • 紀念王禮錫先生/821
    • 王禮錫先生傳略/823
  • 王桐齡:
    • 學人訪問記:史學家王桐齡/825
    • 學人訪問記:師院、華大教授王桐齡/834
  • 衛聚賢:
    • 衛聚賢的生活/839
    • 記衛聚賢/844
  • 翁獨健:
    • 人物志:翁獨健/846
  • 吳貫因:
    • 吳貫因/848
    • 吳柳隅先生事略/849
  • 吳晗
    • 吳晗先生/851
    • 人物志:吳晗/858
    • 明史權威吳晗/860
  • 吳金鼎:
    • 追悼考古學家吳禹銘先生/862
  • 吳景超:
    • 教授印象記:吳景超/867
    • 中間派的社會學教授吳景超/869
    • 打破成見與運用方法/871
  • 吳其昌:
    • 吳子馨先生逝世/873
    • 吳其昌教授事略/874
    • 吳子馨教授傳/876
  • 夏曾佑
    • 亡友夏穗卿先生/879
    • 夏先生穗卿傳略/884
  • 冼玉清:
    • 冼玉清女士小傳/886
  • 向達
    • 學人訪問記:北大史學系教授向達/888
    • 人物志:向達/892
  • 蕭公權:
    • 教授印象記:蕭公權/895
    • 研究中國政治思想的方法/895
  • 蕭一山
    • “中國最近世史”的開場白/898
    • 西大的文學院長 -- 蕭一山先生/899
  • 謝國楨:
    • 我之書癖/902
  • 謝海若:
    • 我在紐約的學生生活/907
  • 徐炳昶
    • 徐炳昶訪問記/915
    • 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徐炳昶所長會見記/918
    • 學人訪問記: 史學研究所所長徐炳昶/919
  • 許地山:
    • 落華生印象記/922
    • 學人訪問記:研究印度哲學的許地山/925
    • 許地山教授:名副其實的落華生/930
    • 作家印象記:深通梵文的許地山/932
    • 許地山先生生平事略/933
    • 悼許地山先生/937
    • 追懷許地山先生/940
    • 紀念民間宗教史家許地山先生/941
    • 落華生許地山/944
  • 閻宗臨:
    • 閻宗臨最後一計/951
  • 楊成志:
    • 民族調查冒險記/952
  • 楊東蒪:
    • 我的讀書過程/958
  • 楊人楩:
    • 記楊人楩/963
    • 人物志:楊人楩/964
    • 鴨子教授楊人楩/966
  • 楊樹達:
    • 教授印象記:楊樹達/968
    • 治國學應先通文法明訓詁/969
  • 姚寶猷:
    • 姚寶猷/972
  • 姚從吾:
    • 關於北大的兩個青年教師/974
    • 介紹一位新史學家姚士鼇教授/976
    • 研究歷史學的步驟/977
  • 姚名達:
    • 追悼三民主義歷史學者姚名達教授/980
    • 哀念姚名達教授/984
    • 記姚顯微教授/986
    • 對姚顯微先生治學精神的一些感想/990
    • 記姚名達先生/992
    • 姚名達先生傳/996
  • 姚永樸:
    • 姚仲實行述/998
    • 桐城姚仲實教授傳/1000
  • 餘楠秋:
    • 《益世報》記者介紹參政員餘楠秋/1003
    • 餘楠秋抨擊官僚資本/1005
  • 張爾田
    • 楓湖談薈/1007
    • 張爾田先生/1008
    • 張君孟劬別傳/1008
    • 錢塘張孟劬先生傳/1010
  • 張鳳:
    • 記張鳳/1013
    • 張鳳博士考古頌/1014
  • 張其昀:
    • 地理學家張其昀埋頭苦幹/1015
    • 張曉峰先生/1016
    • 史地學家張其昀/1017
  • 張森楷:
    • 戊午六十生日自序/1019
    • 張森楷傳/1025
    • 四川一大史學家張石親先生/1028
  • 張相文:
    • 地學耆舊:張相文先生哀啟/1032
    • 地理學家張相文先生逝世/1034
  • 張星烺
    • 淪陷期間之張星烺先生/1037
  • 張蔭麟
    • 敬悼張蔭麟先生/1039
    • 悼張蔭麟先生/1044
    • 悼張蔭麟君/1046
    • 記亡友張蔭麟/1049
    • 追念一位抗戰期間死去的歷史家/1055
    • 關於張蔭麟《中國史綱》編著經過及其他/1061
  • 張忠紱:
    • 學人訪問記:政治學家張忠紱/1064
  • 章嶔:
    • 史學家章厥生先生的生平/1071
  • 章太炎
    • 章太炎先生學術述要/1078
    • 章太炎先生之史學/1083
    • 章太炎先生之史學/1090
    • 章太炎之民族主義史學/1093
    • 章太炎先生/1103
  • 鄭鶴聲:
    • 回憶錄/1107
  • 鄭師許:
    • 我最初對於考古學的興趣/1115
  • 鄭天挺:
    • 鄭天挺想當大元帥/1117
  • 鄭振鐸:
    • 鄭振鐸先生訪問記/1119
    • 鄭振鐸的生活三部曲/1121
    • 鄭振鐸先生/1124
    • 記鄭振鐸/1125
    • 走進古人世界:訪鄭振鐸先生談明器和陶俑/1126
    • 人物志:鄭振鐸/1130
  • 周谷城
    • 周谷城出任盟主記/1132
  • 周予同:
    • 關於周予同先生/1134
    • 周予同的拿手好戲/1136
  • 朱謙之:
    • 春風草: 記朱謙之師的休假/1137
    • 朱謙之是梁漱溟的得意門生/1144
    • 我與中大/1145
    • 學者朱謙之/1151
    • 學者朱謙之/1153
  • 朱希祖:
    • 先師朱逷先先生行誼/1156
    • 朱逷先先生行述/1164
    • 朱逖先先生四周年祭/1173
    • 先君逷先先生對於史學之貢獻/1178
    • 朱先生與國立中山大學/1187
  • 朱偰:
    • 大學生活之回憶/1192
    • 教學生活之回憶/1196
  • 祝同曾:
    • 祝屺懷先生事略/1200
  • 左舜生:
    • 左舜生/1205



同列 新史學圈外史學 者,以粗體字示之。

Monday, December 23, 2024

書目答正

書目答問

〔清〕張之洞 主編

出版社:新文豐
出版日期:1974/12/01
ISBN13:9789571701493



書目答問補正

〔清〕張之洞 撰
〔清〕範希曾 補正
〔民國〕蒙文通 校點

出版社:漢京文化
出版日期:1984/01/31




《答問》想為初學者解決兩個問題:
(一)那些是比較重要的書。初學應讀何書
(二)那些書比較好的版本。書以何本為善

除了閱讀的次第沒有解決外,這不也正是我心中疑惑?另外有此一說《書目答問》是仿較簡略的《經籍舉要》而作。《經籍舉要》其程度較低,不知是否更易入門?

「書目答問略例」依以下分類共列舉二千餘部。
  • 經部總目
    • 正經正注弟一
      • 十三經五經四書合列本
      • 諸經分列本
      • 附諸經讀本
    • 列朝經注經說經本考證弟二
      • 周禮
      • 儀禮
      • 禮記
      • 三禮總義
      • 春秋左傳
      • 春秋公羊傳
      • 春秋穀梁傳
      • 春秋總義
      • 論語
      • 孟子
      • 四書
      • 孝經
      • 爾雅
      • 諸經總義
      • 諸經目錄文字音義
      • 石經
    • 小學弟三
      • 說文
      • 古文篆隸真書各體書
      • 音韻
      • 訓詁
  • 史部總目
    • 正史弟一
      • 二十四史廿一史十七史合刻本
      • 正史分刻本
      • 正史注補表譜考證
    • 編年弟二
      • 司馬通鑑
      • 別本紀年
      • 綱目
    • 紀事本末弟三
    • 古史弟四
    • 別史弟五
    • 雜史弟六
      • 事實
      • 掌故
      • 瑣記
    • 載記弟七
    • 傳記弟八
    • 招令奏議弟九
    • 地理弟十
      • 古地志
      • 今地志
      • 水道
      • 邊防
      • 外紀
      • 雜地志
    • 政書弟十一
      • 歷代通制
      • 古制
      • 令制
    • 譜錄弟十二
      • 書目
      • 姓名年譜
      • 名物
    • 金石弟十三
      • 金石目錄
      • 金石圖象
      • 金石文字
      • 金石義例
    • 史評弟十四
      • 論史法
      • 論史事
  • 子部總目
    • 周秦諸子弟一
    • 儒家弟二
      • 議論經濟
      • 理學
      • 考訂
    • 兵家弟三
    • 法家弟四
    • 農家弟五
    • 醫家弟六
    • 天文算法弟七
      • 中法
      • 西法
      • 兼用中西法
    • 術數弟八
    • 藝術弟九
    • 雜家弟十
    • 小說家弟十一
    • 釋道家弟十二
      • 釋家
      • 道家
    • 類書弟十三
  • 集部總目
    • 楚辭弟一
    • 別集弟二
      • 漢魏六朝
      • 唐五代
      • 北宋
      • 南宋
      • 金元
      • 國朝理學家集
      • 國朝考訂家集
      • 國朝古文家集
      • 國朝騈體文家集
      • 國朝詩家集
      • 國朝詞家集
    • 總集弟三
      • 文選
    • 詩文評弟四
  • 叢書目
  • 別錄目
  • 國家著述諸家姓名略總目
    • 經學家
    • 理學家
    • 經學史學兼理學家
    • 小學家
    • 文選學家
    • 算學家
    • 校勘之學家
    • 金石學家
    • 古文家
    • 駢體文家
    • 詩家
    • 詞家
    • 經濟家

即使一日一部也需六年方能完成。對我來說實在是不可能的。如果可以刪減至百本,或許還有機會。

話說回來,所收錄之古籍,於今是否已不盡切用?我想部分是的。近年肯定有更好的出版。

Sunday, December 22, 2024

札記:屈萬里・古籍導讀


古籍導讀

屈萬里


出版社:臺灣開明書店
出版日期:1988/04/19




古籍概略

『四庫全書』纂修,始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完成于四十七年(1782)。
『四庫全書』總目,分『部』(4)、『類』(44)、『屬』。其四部之分始於《隋書・經籍志》。

每部之首,皆有總敘。每類之前,亦各有敘。
  • 經部(10)
    • 易類
    • 書類
    • 詩類
    • 禮類
      • 周禮之屬
      • 儀禮之屬
      • 禮記之屬
      • 三禮通義之屬
      • 通禮之屬
      • 雜禮書之屬
    • 春秋類
    • 孝經類
    • 五經總義類
    • 四書類
    • 樂類
    • 小學類
      • 訓詁之屬
      • 字書之屬
      • 韻書之屬
  • 史部(15)
    • 正史類
    • 編年類
    • 紀事本末類
    • 別史類
    • 雜史類
    • 詔令奏議類
      • 詔令之屬
      • 奏議之屬
    • 傳記類
      • 聖賢之屬
      • 名人之屬
      • 總錄之屬
      • 雜錄之屬
      • 別錄之屬
    • 史鈔類
    • 載記類
    • 時令類
    • 地理類
      • 宮殿疏之屬
      • 總志之屬
      • 都會郡縣之屬
      • 河渠之屬
      • 邊防之屬
      • 山川之屬
      • 古蹟之屬
      • 雜記之屬
      • 遊記之屬
      • 外紀之屬
    • 職官類
      • 官制之屬
      • 官箴之屬
    • 政書類
      • 通制之屬
      • 典禮之屬
      • 邦計之屬
      • 軍政之屬
      • 法令之屬
      • 考工之屬
    • 目錄類
      • 經籍之屬
      • 金石之屬
    • 史評類
  • 子部(14)
    • 儒家類
    • 兵家類
    • 法家類
    • 農家類
    • 醫家類
    • 天文算法類
      • 推步之屬
      • 算書之屬
    • 術數類
      • 數學之屬
      • 占侯之屬
      • 相宅相墓之屬
      • 占卜之屬
      • 命書相書之屬
      • 陰陽五行之屬
      • 雜技術之屬
    • 藝術類
      • 書畫之屬
      • 琴譜之屬
      • 篆刻之屬
      • 雜技之屬
    • 譜錄類
      • 器物之屬
      • 食譜之屬
      • 草木鳥獸蟲魚之屬
    • 雜家類
      • 雜學之屬
      • 雜考之屬
      • 雜說之屬
      • 雜品之屬
      • 雜纂之屬
      • 雜編之屬
    • 類書類
      • 小說家類
      • 雜事之屬
      • 異聞之屬
      • 瑣語之屬
    • 釋家類
    • 道家類
  • 集部(5)
    • 楚辭類
    • 別集類
    • 總集類
    • 詩文評類
    • 詞曲類
      • 詞集之屬
      • 詞選之屬
      • 詞話之屬
      • 詞譜詞韻之屬
      • 南北曲之屬

初學必讀古籍簡目

民國以來,大師們所列書單各異。



Ref:目錄學

  • 《別錄》(亡佚)劉向
  • 《七略》(亡佚)劉歆
  • 《漢書.藝文志》分六略。班固
  • 《隋書.經籍志》分四部
  • 《四庫全書》
  • 經籍舉要》龍啓瑞
  • 書目答問》完成于光緒元年(1875)張之洞
  • 書目答問補正》範希曾

Saturday, December 14, 2024

錢穆 -- 孔學小叢書

《孔學小論叢》素書樓‧蘭臺版 四冊
  • 四書釋義
  • 論語新解
  • 孔子與論語(+聯經版)
  • 孔子傳


Ref:

錢穆 -- 中國學術小叢書

《中國學術小叢書》素書樓‧蘭臺版 六冊

  • 國學概論(2024/12/14 購自玫瑰色)
  • 中國學術通義
  •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 學籥(2024/12/14 購自玫瑰色)
  • 學術思想遺稿
  • 經學大要

Friday, December 13, 2024

國立清華大學開放式課程・古籍導讀

古籍導讀(十八講)朱曉海教授
指定用書
  • 認識國學》張蓓蓓(學生書局,2021)

  張蓓蓓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ISSN:9571512338





如同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所言,身為中國人對國史應有的「溫情與敬意」。作者在前言中關於胡適先生對國學的態度,張蓓蓓也使用「溫情與敬意」一詞來表達對國學亦應存有相同之心態。心有戚戚焉!

記錄一下最近追的公開課。
  • 經與經學
  • 「六經」的概念最早見於《莊子》〈天運篇〉,孔子對老聃說:「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
  • 史與史學

  • 子與子學

  • 集與集學

Ref:
  • 《古籍導讀》屈萬里(聯經,1984)
  • 《國學導讀》羅聯添(巨流,1990)
  • 《國學導讀》邱燮友等(三民,1993)等



南京大屠殺

日本侵華
盧溝橋事變:1937/7/7
南京大屠殺:1937/12/13



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 (全新增訂版)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作者:張純如
譯者:蕭富元/ 廖珮杏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23/12/13
ISBN/ISSN:9786263555259

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


作者:張純如
譯者:蕭富元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7/11/09
ISBN:957621422X



推薦張純如。多年前讀的早期版本已經泛黃,近期再購入增訂版。



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上)(下)

作者:經盛鴻

出版社:新銳文創
出版日期:2011/11/24
ISBN13:9789866094200 / 9789866094217




作者對本書的定位是學術著作。

書中提到的一位記者阿本德,他的一本著作民國採訪戰是我多年前的藏書之一記者身份見證民國初期,印象中是很值得讀得一本書。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24

史學四大家.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 - 1969/10/7),字鶴壽,江西省南昌府義寧州人,生於湖南長沙。

 

同時列名「史學四大家」及「清華四大導師」。 扛扛的!

 

 

 

陳寅恪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收著作十三種。
  • 寒柳堂集
  • 金明館叢稿初編
  • 金明館叢稿二編
  •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 元白詩箋證稿
  • 柳如是別傳
    電影《柳如是》(2012)
  • 詩集 附唐篔詩存
  • 書信集
  • 讀書札記一集
  • 讀書札記二集
  • 讀書札記三集
  • 講義及雜稿

史學四大家:陳垣


陳垣(1880/11/12 - 1971/6/21),字援庵,號「勵耘主人」。


 

 

 

 

 陳垣全集(共二十三冊)

  • 第一冊
    • 早年文
  • 第二冊
    • 元也裡可溫教考
    • 開封一賜樂業教考
    • 火祆教入中國考
    • 摩尼教入中國考
    • 元西域人華化考
    • 宗教史論文
  • 第三冊
    • 四庫書目考異
  • 第四冊
    • 中西回史日曆(上)
  • 第五冊
    • 中西回史日曆(下)
  • 第六冊
    • 二十史朔閏表
  • 第七冊
    • 史諱舉例 校勘學釋例
    • 吳漁山年譜
    • 舊五代史輯本發覆
    • 歷史文獻學論文
    • 雜著
  • 第八冊
    • 敦煌劫餘錄(上)
  • 第九冊
    • 敦煌劫餘錄(下)
  • 第十冊
    • 元典章校補
  • 第十一冊
    • 元秘史音譯類纂(上)
  • 第十二冊
    • 元秘史音譯類纂(下)
    • 元秘史校記
    • 元秘史譯音用字考
  • 第十三冊
    • 廿二史劄記批註
    • 廿二史劄記考正
  • 第十四冊
    • 日知錄校注(上)
  • 第十五冊
    • 日知錄校注(中)
  • 第十六冊
    • 日知錄校注(下)
  • 第十七冊
    • 釋氏疑年錄
    •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 第十八冊
    • 明季滇黔佛教考
    • 清初僧諍記
    •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 第十九冊
    • 鮚崎亭集批註(上)
  • 第二十冊
    • 鮚崎亭集批註(下)
  • 第二十一冊
    • 通鑒胡注表微
  • 第二十二冊
    • 文稿 批註本
    • 教材
    • 詩稿
    • 解放後重要講話文章
  • 第二十三冊
    • 書信


Ref史學四大家

Tuesday, December 10, 2024

二十世紀人文大師

國學大師、經學大師、史學大師、人文大師、哲學大師 ... 大師的多重身份! 

原由:西元2000年東吳大學建校一百年。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二十世紀人文社會學院研討會」,作為東吳大學建校百年的獻禮。並邀請各方碩彥,共同研討二十世紀學界巨擘的學術成就,藉以回顧二十世紀我國人文社會學術發展,開啟新世紀的學術思潮。

  • 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前半葉
    • 01.吳展良:嚴復的終極追求
    • 02.汪榮祖:章太炎與現代史學
    • 03.王更生:蔡元培先生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 04.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的使命感
    • 05.蕭啟慶:推陳出新的史學家陳垣
    • 06.黃彰健:董作賓先生對甲骨學的貢獻
    • 07.劉述先:熊十力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理想
    • 08.李亦園:志在富民──費孝通的社會學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 09.林慶彰:顧頡剛的經學觀
    • 10.徐 震:晏陽初與定縣平民教育運動及其影響
    • 11.張己任:江文也與中國近代音樂
    • 12.周質平:氣節與學術──論馮友蘭的道術變遷
    • 13.王吉林:錢穆先生的思想
    • 14.徐振國:何廉及南開經濟學家對戰後經濟政策發展之貢獻
    • 15.何大安:尖端與洞見:李方桂先生語言學研究
    • 16.黃俊傑:蕭公權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
    • 17.臧振華:李濟與中國現代考古學傳統的建立
  • 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中葉
    • 01.劉述先:方東美的生命哲學與文化理想
    • 02.黃兆強:唐君毅先生及其愛情哲學析述
    • 03.吳丁連:史惟亮的音樂理念
    • 04.潘世姬:作曲家周文中──從文人精神到音樂教育道路上
    • 05.林毓生:殷海光先生(1919-1969)的志業與台灣的民主發展
    • 06.王國良:臺靜農先生學術研究成果管窺──以民間文學.小說.戲曲為範圍
    • 07.竺家寧:王力先生與中國語言學
    • 08.胡楚生:蔣復璁先生對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學術之貢獻
    • 09.莫藜藜:張鴻鈞先生(1901-1973)對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的貢獻
    • 10.蔡明哲:楊懋春教授論經濟倫理與社會均富──《致富有道》為例
    • 11.潘光哲:郭沫若王國維:建構史學實踐的「論述社群」
    • 12.宋德熹:尋找大師.追隨大師.超越大師──以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中心
    • 13.沈 謙:林語堂生活的幽默
    • 14.徐振國:從歷史詮釋循環的角度解讀尹仲容的「年譜初稿」
    • 15.袁頌西∕趙永茂:薩孟武先生對政治學的研究與貢獻
    • 16.劉兆祐:屈萬里先生之學術成就及對中國圖書館事業之貢獻
    • 17.鄭阿財:潘重規先生與二十世紀敦煌學
  • 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
    • 01.陳新雄:先師林景伊先生之詩學
    • 02.陳慶煌:國家文學博士宗師──高郵高先生之生平與學術成就
    • 03.廖柏源:嚴耕望先生與其《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 04.曾春海:述評張岱年先秦儒學的人觀
    • 05.黃寬重:逃希聖與中國社會史研究
    • 06.汪惠娟:羅光對士林哲學在台灣的發揚──兼論羅光「生命哲學」
    • 07.張福建:自由與法治的探索──朱堅章先生的學思及其意義
    • 08.許雅棠:責任政治的思考──對鄒文海「民主責任論」問題的一些思考
    • 09.釋昭慧:印順法師、印順學與人間佛教
    • 10.葉海煙:嚴靈峰先生道家研究及其治學風範──經典.詮釋與理解之道
    • 11.陳慈玉:全漢昇先生與中國經濟史研究
    • 12.杜保瑞:對牟宗三詮釋朱子中和說的方法論探究
    • 13.張己任:許常惠:台灣音樂的領航者
    • 14.楊文雄:重新〈發現蘇雪林〉──五四才女蘇雪林的一生
    • 15.王國良:王夢鷗先生之唐代文學研究成果管窺
    • 16.張仁青:成悌軒先生駢文之用典與借代
    • 17.許錟輝:魯實先先生之生平及其文字學之成就與貢獻

 

孤陋寡聞如我,大部分是很陌生的名字,紀錄一下也方便參照其他諸如「中國歷代思想家」或「二十世紀先驅史家」等"排行榜"。入榜的標準各異,但是能一直出現的肯定是重點大師了。缺了二梁頗感意外呀!梁啟超、梁漱溟。

Sunday, December 8, 2024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12—1936/6/14),原名學乘,字枚叔,一作梅叔。後易名為炳麟,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











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作者:章念馳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6/02/26
ISBN/ISSN:9789570846874




該書是了解太炎先生最好的入門書。對《說文解字授課筆記》深感興趣!


章太炎全集(共二十卷)

  • 卷一
    • 《膏蘭室札記》三卷(沈延國校點)原第四卷遺失
    • 《詁經札記》二卷 卽詁經靑舍課藝第七集至第八集(湯志鈞校點)
    • 《七略別錄佚文徵》一卷(湯志鈞校點)
  • 卷二
    • 《春秋左傳讀》一卷(姜義華校點)
    • 《春秋左傳讀敍錄》一卷(姜義華校點)
    • 《駁箴膏肓評》一卷(沈延國校點)
  • 卷三
    • 《訄書初刻本》附《訄書補佚》一卷(朱維錚校點)
    • 《訄書重訂本》(朱維錚校點)
    • 《檢論》九卷(朱維錚校點)
  • 卷四
    • 《國故論衡》先校本(王培年點校)
    • 《國故論衡》校定本(馬勇點校)
  • 卷五
    • 《新方言》(蔣禮鴻點校)
    • 《嶺外三州語》(蔣禮鴻點校)
    • 《文始》(殷孟倫點校)
    • 《小學答問》(殷煥先校點)
    • 《說文部首均語》(錢玄同抄錄)
    • 《新出三體石經考》(錢玄同抄錄)
  • 卷六
    • 《齊物論釋》一卷(王仲犖校點)
    • 《齊物論釋定本》一卷(王仲犖校點)
    • 《莊子解故》一卷(朱季海校點)
    • 《管子餘義》一卷(沈延國校點)
    • 《廣論語駢枝》一卷(陳行素校點)
    • 《體撰錄》一卷(沈延國校點)
    • 《春秋左氏疑義答問》五卷(姜亮夫、崔富章同校點)
  • 卷七
    • 《菿漢微言》(虞雲國校點)
    • 《菿漢昌言》(虞雲國校點)
    • 《菿漢雅言劄記》(虞雲國校點)
    • 《先生語錄》(虞雲國校點)
    • 《劉子政左氏說》(馬勇校點)
    • 《太史公古文尚書說》(馬勇校點)
    • 《古文尚書拾遺定本》(馬勇校點)
    • 《清建國別記》(馬勇校點)
    • 《重訂三字經》(馬勇校點)
  • 卷八
    • 《太炎文錄初編》 文錄二卷 別錄三卷 文錄補編一卷(錢玄、張芷、祁龍威、程敦複、王子慧、湯炳正等校點,徐複先生綜合複校)
  • 卷九
    • 《太炎文錄續編》(黃耀先總負責,饒欽農、賀庸校點)
  • 卷十
    • 《太炎文錄補編》上冊(馬勇編校)
  • 卷十一
    • 《太炎文錄補編》下冊(馬勇編校)
  • 卷十二
    • 《書信集》上冊(馬勇編校)
  • 卷十三
    • 《書信集》下冊(馬勇編校)
  • 卷十四
    • 《演講集》上冊(章念馳編校)
  • 卷十五
    • 《演講集》下冊(章念馳編校)
  • 卷十六
    • 《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王寧等整理)

      1906年太炎先生流亡日本,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聚眾講學。這是錢玄同、朱逷先(朱希祖)、魯迅兄弟、許壽裳等八人在《民報》社聽太炎先生系統講授《說文解字》的筆記。

  • 卷十七
    • 《醫論集》(章念馳編,姜春華訂正)

      太炎先生一生中有關醫學見解之大全,共收錄一百三十餘篇,其中包括醫學傳記、對醫學著作的序文、對各類醫學典籍的考證文章、對醫術的述評、對《傷寒論》、溫病等的研究文章、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文章以及與醫家同仁的信函等。

  • 卷十八
    • 《眉批集》(沈延國點校)本卷彙集章太炎先生在私人藏書上的批語
  • 卷十九
    • 《譯文集》(馬勇編校)太炎先生譯作三篇:《斯賓塞爾文集》《社會學》《拜倫詩稿》
  • 卷二十
    • 《附錄》收錄他去世以後人們的唁電、唁函、挽聯、祭文等

Saturday, November 30, 2024

尚書今註今譯

尚書版本
  • 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八篇
    • 虞夏書(4)
      • 堯典

    • 商書(5)
    • 周書(19)
  • 孔壁本《古文尚書》四十五篇(今傳版本皆偽)
  • 梅賾所傳偽古文五十八篇

屈萬里先生(1907/9/15—1979/2/16)所著尚書相關著作
  • 尚書釋義(專習者研讀之用)
  • 尚書集釋
  • 尚書今註今譯(依伏生本為底的通俗註譯本)
  • 尚書異文彙錄

屈萬里全集(全二十二冊)引自聯經官網
  • 讀易三種:包括「周易集釋」、「學易劄記」和「周易批注」,最能得易學精義。
  • 尚書集釋:本書重新增補刪改舊作「尚書釋義」,是最新的教學課本。
  • 尚書異文彙錄:廣引各家版本及石經、敦煌卷子等新出文獻,由古文字學的觀點來析校前人聚訟之處。
  • 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從甲骨全文到三墳五典、諸子百家、通盤地對先秦文史資料做介紹及辨偽提正。
  • 詩經詮釋:改訂舊作詩經釋義而成本書,在注釋上力求簡明,務期能探微經書本義。
  • 殷墟文字甲編考釋(上、下二冊):收錄了拼綴的甲骨碎片兩百餘版,並作考證、考證以詞義了解為主。
  • 先秦漢魏易例述評:研究甲骨金文、戰國諸子詩書、漢魏諸家訓詁等所習用之語法、物事,稽研卦爻辭,並加以參證、考訂。
  • 尚書今註今譯:尚書重新加註,並用現代說法來詮釋。
  • 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分為三卷:論證、校文及漢石經碑周易部分復原圖。
  • 漢石經尚書殘字集證:分為三卷:論證、校文及漢石經碑尚書部分復原圖。
  • 古籍導讀:古籍浩如煙海,如何選讀?本書用淺近的文言文書寫,是大學文史科學生的一本極佳講義。
  • 中文善本書志: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所藏之中文善本,加以校訂、刪補,附益述評。
  • 書傭論學集:共收錄29篇論文,大都是討論學術資料的問題,以關於資料產生的時代,和資料的解釋兩方面為主。
  • 漢魏石經殘字:本書為整理漢石經殘字的第一手資料,論校今本經書,釐其異同、正其衍貌。最能顯現先生篤信「學術研究、原始資料勝於傳述」的精神。
  •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初稿:包括十餘萬種書目。
  • 屈萬里先生文存(共六冊):遍訪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將先生論著之單篇學術論文、凡散見各報紙、雜誌、學報者,一應收錄,並按類分成六冊。
    • 第一冊收錄翼鵬先生在尚書、詩經、周易等方面數十年的論文,同時也在孔學哲理方面多所議論,可以做為儒學、經學的參酌指引。
    • 第二冊蒐集史記今註及有關古文字學、史學的單篇論文,包括翼鵬先生用功最深的金石拓片、古文字及考古出土資料佐證文獻,以重建古代信史。
    • 第三冊收錄的金石器物學論文,討論了木屐、瑚璉、凹觥等七個有趣的論題:及圖書文獻方面的三十九篇論文,是翼鵬先生治學 的基礎梗概,也是後學者入門國學的最佳指南。
    • 第四冊收錄翼鵬先生平生所寫的序跋及善本書志,其中序跋部分可一窺先生平生著書全貌,而「風謠選」則為文獻與民謠研究的罕有資料。
    • 第五冊分雜著和讀老劄記兩部分,雜著部分除先生在報章、學術的民俗論文外,更刊載也的憶述散文及對先進同儕的祭禱之文。
    • 第六冊收錄歷年來各報記者採訪屈先生討論國學、圖書文字之總集,以及逝世後各方發表之追悼祭文等文章。

Saturday, November 23, 2024

中國歷代思想家

中國歷代思想家,全套25冊。台灣商務出版。本叢書依出生年代先後共包含 119 位重要的思想家,先後排列如下:
  1. (周)周公[1]
  2. (周)管子
  3. (周)老子
  4. (周)孔子
  5. (周)孫子
  6. (周)墨子[2]
  7. (周)商鞅
  8. (周)莊子
  9. (周)孟子
  10. (周)荀子
  11. (周)公孫龍[3]
  12. (周)呂不韋
  13. (周)韓非
  14. (秦)陸賈
  15. (漢)賈誼[4]
  16. (漢)董仲舒
  17. (漢)劉安
  18. (漢)劉向
  19. (漢)楊雄
  20. (漢)王充[5]
  21. (漢)王符
  22. (漢)鄭玄
  23. (漢)荀悅
  24. (漢)仲長統
  25. (漢)何晏
  26. (漢)阮籍
  27. (漢)傅玄
  28. (三國)嵇康[6]
  29. (三國)王弼
  30. (三國)葛洪
  31. (三國)郭象
  32. (晉)道安
  33. (晉)慧遠
  34. (晉)竺道生
  35. (晉)寇謙之
  36. (南北朝)陶弘景[7]
  37. (南北朝)智顗
  38. (南北朝)吉藏
  39. (南北朝)杜順
  40. (隋)王通[8]
  41. (隋)玄奘
  42. (唐)慧能
  43. (唐)法藏
  44. (唐)韓愈
  45. (唐)羅隱
  46. (唐)杜光庭
  47. (宋)范仲淹[9]
  48. (宋)孫復
  49. (宋)胡瑗
  50. (宋)邵雍
  51. (宋)周敦頤
  52. (宋)司馬光
  53. (宋)張載
  54. (宋)王安石[10]
  55. (宋)程顥
  56. (宋)程頤
  57. (宋)楊時
  58. (宋)朱熹[11]
  59. (宋)呂祖謙
  60. (宋)陸九淵
  61. (宋)陳亮
  62. (宋)邱處機
  63. (宋)葉適
  64. (宋)真德秀
  65. (宋)耶律楚材[12]
  66. (宋)許衡
  67. (元)方孝儒
  68. (明)陳獻章[13]
  69. (明)王守仁
  70. (明)李贄
  71. (明)高攀龍[14]
  72. (明)劉宗周
  73. (明)黃道周
  74. (明)朱之瑜
  75. (明)黃宗羲
  76. (明)方以智
  77. (明)顧炎武[15]
  78. (明)王夫之
  79. (明)李頤
  80. (明)顏元
  81. (清)劉獻廷[16]
  82. (清)李塨
  83. (清)惠棟
  84. (清)莊存與
  85. (清)戴震
  86. (清)阮元
  87. (清)包世臣[17]
  88. (清)龔自珍
  89. (清)魏源
  90. (清)馮桂芬
  91. (清)曾國藩[18]
  92. (清)郭嵩燾
  93. (清)王韜
  94. (清)薛福成
  95. (清)鄭觀應
  96. (清)胡禮垣
  97. (清)嚴復[19]
  98. (清)康有為
  99. (清)譚嗣同
  100. (清)吳稚暉
  101. (清)孫中山[20]
  102. (清)蔡元培
  103. (清)章炳麟[21]
  104. (清)歐陽竟無
  105. (清)梁啟超
  106. (清)馬一浮
  107. (清)熊十力[22]
  108. (清)張君勱
  109. (清)蔣中正
  110. (清)陳大齊[23]
  111. (清)太虛
  112. (清)戴季陶
  113. (清)胡適[24]
  114. (清)梁漱溟
  115. (清)錢穆
  116. (清)馮友蘭[25]
  117. (清)方東美
  118. (清)唐君毅
  119. (清)牟宗三

這樣呈現蠻好的,不但提供了閱讀的範圍,還提供時間軸上演化的先後順序。根據這份清單,可以建構自己的學習地圖,慢慢擴充思想體系的內涵。但是物換星移,有些思想家聽來陌生已漸漸被遺忘,其著作並不容易找到。絕版的書也買不到了。

Sunday, November 17, 2024

新儒家學派.唐君毅

唐君毅(1909/1/17—1978/2/2),學名毅伯,四川宜賓人。師從熊十力、方東美、梁漱溟等。新儒家八大家之一。

《唐君毅全集》分為六編三十九種三十九卷:
  • 第一編:早期文稿(思想萌芽之作)〔兩種兩卷〕
    • 第一卷 《早期文稿》
    • 第二卷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
  • 第二編:道德人生(立人極之作)〔九種六卷〕
    • 第三卷 《人生之體驗》
    • 第四卷 《道德自我之建立》《智慧與道德》
    • 第五卷 《心物與人生》
    • 第六卷 《愛情之福音》《青年與學問》
    • 第七卷 《人生之體驗續編》《病裡乾坤》
    • 第八卷 《哲思輯錄與人物紀念》
  • 第三編:人文精神(立皇極之作)〔九種八卷〕
    • 第九卷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中國文化與世界》
    • 第十卷 《人文精神之重建》
    • 第十一卷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
    • 第十二卷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
    • 第十三卷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
    • 第十四卷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
    • 第十五卷 《東西文化與當今世界》
    • 第十六卷 《新亞精神與人文教育》《宗教精神與人文學術》
  • 第四編:思想體系(立太極之作)〔九種十三卷〕
    • 第十七卷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 第十八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 第十九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
    • 第二十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
    • 第二十一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
    • 第二十二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 第二十三卷 《哲學概論》(上)
    • 第二十四卷 《哲學概論》(下)
    • 第二十五卷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
    • 第二十六卷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
    • 第二十七卷 《中國古代哲學精神》
    • 第二十八卷 《中西哲學與理想主義》
    • 第二十九卷 《英文論著彙編》
  • 第五編:書簡日記(生命實踐之作)〔三種四卷〕
    • 第三十卷 《致廷光書》
    • 第三十一卷 《書簡》
    • 第三十二卷 《日記》(上)
    • 第三十三卷 《日記》(下)
  • 第六編:著作附編(生命印證之作)〔七種六卷〕
    • 第三十四卷 《年譜》
    • 第三十五卷 《圖傳》
    • 第三十六卷 《親人著述》
    • 第三十七卷 《紀念集》(上)
    • 第三十八卷 《紀念集》(下)
    • 第三十九卷 《著述年表》《唐學研究文獻索引》《總目》


新儒學八大家
  • 熊十力(1885/2/18—1968/5/23)
  • 張君勱(1887/1/18—1969/2/23)
  •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
  • 馮友蘭(1895/12/4—1990/11/26)
  • 方東美(1899/2/9—1977/7/13)
  • 徐復觀(1904/1/31—1982/4/1)
  • 唐君毅(1909/1/17—1978/2/2)
  • 牟宗三(1909/6/12—1995/4/12)

Friday, November 15, 2024

錢穆 -- 中國史學小叢書

《中國史學小叢書》素書樓‧蘭臺版 六冊

中國史學小叢書

  1. 中國文化史導論
  2. 中國歷史精神
  3. 國史新論
  4.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5. 中國歷史研究法
  6. 相較梁啓超的研究法,這部小冊更容易閱讀。
  7. 中國史學發微
  8. 中國史學名著
  9. 尚書
    春秋
    春秋三傳(講中國古代,至少該從左傳讀起。治近代史不能不稍懂古代。)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
  10. 政學私言

梁任公曰《春秋公羊傳》錢賓四云《春秋左氏傳》,追本溯源還是讀《尚書》吧!

Tuesday, November 12, 2024

民國十大國學大師

根據上海《時報》1929 年的《文壇點將錄》
  1. 章太炎(1869/1/12—1936/6/14)
  2. 梁啟超(1873/2/23—1929/1/19)
  3. 王國維(1877/12/3—1927/6/2)
  4. 陳寅恪(1890/7/3—1969/10/7)
  5. 陳垣(1880/11/12—1971/6/21)
  6. 黃侃(1886/4/3—1935/10/8)
  7. 劉師培(1884/6/24—1919/11/20)
  8. 辜鴻銘(1857/7/18—1928/4/30)
  9. 錢穆(1895/7/30—1990/8/30)
  10. 馮友蘭(1895/12/4—1990/11/26)
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bqvn93.html
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bqvn93.html
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bqvn93.html
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bqvn93.html

Saturday, November 9, 2024

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


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新版)

作者: 李宗侗 註譯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9570524659





梁公之言,試試先讀《春秋公羊傳》吧。

《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原文僅 18000 多字,相傳是魯國史官所著,孔子(公元前 553~479 年)(及門人?)整理的一部魯國史。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間 242 年之歷史。

魯國(公元前 1043 年 ~ 公元前 249 年)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約八百餘年。

《公羊傳》全書 28 卷。

春秋三傳錢穆提宋代意見:公羊「齊學」、穀梁「魯學」是傳義不傳事,左傳是傳事不傳義。

Tuesday, November 5, 2024

梁啟超:飲冰室叢書(中華書局)

國學研讀法三種

  •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 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 論語孟子
        • (宋儒)朱熹・四書集註《新刊廣解四書讀本》
        • (清儒)焦循・論語通釋
        • (清儒)焦循・孟子正義
        • (清儒)載震・孟子字義疏證
      • 易經
        • 焦循・雕菰樓易學
      • 禮記
        • 十三經注疏內鄭注孔疏(鄭玄 注〈禮記注〉,孔穎達 疏〈禮記正義〉)
      • 老子
      • 墨子
        • 孫詒讓・墨子閒詁
      • 莊子
        • 郭慶藩・莊子集釋《莊子集釋》
      • 荀子
      • 韓非子
      • 管子
      • 呂氏春秋
      • 淮南子
      • 春秋繁露
      • 鹽鐵論
      • 論衡
      • . . .
      • 傳習錄
      • 明儒學案
      • 宋元學案
      • 明夷待訪錄
      • . . .
      • 國故論衡
      •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
      •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
    • 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 尚書
      • 逸周書
      • 竹書紀年
      • 國語
      • 春秋左氏傳
      • 戰國策
      • 周禮入門
      • 資治通鑑
      • 續資治通鑑
      • 文獻通考
      • 續文獻通考
      • 皇朝文獻通考
      • 馬氏文獻通考
      • 兩漢會要
      • 唐會要
      • 五代會要
      • 通志二十略
      • 二十四史
      • 二十二史劄記
      • 〔清史〕聖武記
      • 〔清史〕國朝先正事略
      • 〔清史〕清朝全史(日・稻葉君山著)
      • 讀史方興紀要
      • 史通(劉知幾著)
      • 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著)
    • 韻文書類
      • 詩經
      • 楚辭
      • 文選
      • 樂府詩集
      • 魏晉六朝人詩
      • 唐宋人詩文集
      • 唐宋詩選本
        • 《唐百家詩選》(王安石 撰)
        • 《宋詩鈔》
      • 宋人詞集
        • 《清真詞》(周美成)
        • 《醉翁琴趣》(歐陽修)
        • 《東坡樂府》(蘇軾)
        • ...
        • 《稼軒詞》(辛棄疾)
        • ...
      • 元明清人曲本
        • 《西廂記》
        • 《琵琶記》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長生殿》
    • 小學書及文法書類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著)
      • 說文通訊定聲(朱駿聲 著)
      • 說文釋例(王筠 著)
      • 經傳釋詞(王引之 著)
      • 古書疑義舉例(俞樾 著)
      • 文通(馬建忠 著)
      • 經籍籑詁(阮元 書)
      • ...
    • 隨時涉覽書類
    •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 四書
      • 易經
      • 書經
      • 詩經
      • 禮記
      • 左傳
      • 老子
      • 墨子
      • 莊子
      • 荀子
      • 韓非子
      • 戰國策
      • 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 三國志
      • 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
      • 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 楚辭
      • 文選
      • 李太白集
      • 杜工部集
      • 韓昌黎集
      • 柳河東集
      • 白香山集
      • 其他詞曲集選讀
    • 治國學雜話
  •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 讀書分月課程
梁說「經書必以春秋為本,而春秋尤以公羊為歸。讀公羊可分義禮例三者求之」。
是故經學書應讀之書的次第前三冊如下:
  1. 劉申受公羊釋例(〔清〕劉逢祿,字申受)
  2. 公羊傳及何君注(〔漢〕何休 解詁 〔唐〕徐彥 疏)
  3.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

閱讀經書所為何來呀?求聖人之道?本心僅單求閱讀之樂乎。

國史研究六篇

  • 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
  • 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
  • 太古及三代載記
  • 紀夏殷王業
    • 附.論後代河流遷徙
    • 附・禹貢九州考
    • 附・又禹貢九州考
  • 春秋載記
  • 戰國載記
  • 附錄:地理及年代
  • 附錄:志語言文字
  • 附錄:志三代宗教禮學
唐虞夏殷商周?孰能說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Wednesday, October 30, 2024

革命的年代

革命的年代︰從十七世紀至今的全球化、科技化、地緣政治的衝擊
Age of Revolutions:Progress and Backlash from 1600 to the Present

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
譯者:江威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7/31
ISBN/ISSN:9786263558595



每一次帝國權力的轉移都必然經歷革命。《帝國如何改變世界》列舉五百年西方十三個與世界密切相關的帝國故事。分別是鄂圖曼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Nederland, 尼德蘭).斯堪地那維亞.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匈牙利.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美國。時間的跨度與本書雷同,而這本書只談其中四個國家。另一本書《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內容含括東西方,似乎涉獵的更完整。待讀!


西方的邏輯有時候也蠻奇怪的。打個比方,一個大地主在小村上自然是呼風喚雨,同村原本有個三級貧戶,經過多年辛苦勞作經營,也漸漸攢下億萬家財。發跡後自然會翻新破舊老宅,置買田產,無非是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卻惹來大地主的不悅,說他破壞規則、野心勃勃、為村里帶來強烈的緊張局勢。然後就靠著自己的影響力打壓。

原本各自安身立命不是很好,不專心本業,整天想些下三濫的手段硬是搞出一堆事。損人不利己。真不知家產何時敗光呀!

Sunday, October 27, 2024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梁啟超


梁啟超(1873/2/23 — 1929/1/19)

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梁漱溟(紀念梁啟超先生)──

任公為人富於熱情,亦就不免多欲。有些時天真爛漫,不失其赤子之心。其可愛在此,其偉大亦在此。然而缺乏定力,不夠沉著,一生遂多失敗。



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

作者:梁啟超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9/04/15
ISBN/ISSN:9789570530803






在中國傳統史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文體:(根據Copilot的解答)
  1. 編年體
    • 這種文體按照時間順序記錄歷史事件。
    • 代表作有《春秋》、《資治通鑒》等。
    • 優點是條理清晰,便於查閱,但缺點是容易忽略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2. 紀傳體
    • 紀傳體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記錄歷史事件。
    • 代表作有《史記》、《漢書》、《後漢書》等。
    • 優點是能夠詳細描述人物的生平和事蹟,但缺點是容易忽略整體歷史背景。
  3. 紀事本末體
    • 這種文體以事件為中心,按照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來記錄歷史。
    • 代表作有《通鑒紀事本末》。
    • 優點是能夠全面展示事件的全過程,但缺點是結構較為複雜。
  4. 國別體
    • 按照國家或地區來記錄歷史事件。
    • 代表作有《國語》、《戰國策》。
    • 優點是能夠集中展示某一國家的歷史,但缺點是容易忽略其他國家的相關事件。
  5. 會典體
    • 會典體主要記錄法律、制度和典章。
    • 代表作有《大清會典》。
    • 優點是詳細記錄了法律和制度的變遷,但缺點是缺乏對具體歷史事件的描述。


梁啟超(1873/2/23~1929/1/19)是近代中國重要的史學家。他倡導變法維新。其梁氏史學自成一派,提出了「新史學」的概念。新史學引入了西方的歷史研究方法,強調歷史研究應該科學化、系統化。史學研究也開始關注在傳統史學中較少涉及的領域,如社會史和經濟史。文體則融合各舊文體的優點。

  • 考證學派: 
  • 古史辨派:顧頡剛、錢玄同、童書業
  • 新史學派:梁啟超、張蔭麟、胡適
錢穆先生有一本相同書名的著作。具體內容還沒拜讀。但我想每個史學大家應該都有一套自己的研究法吧。




新民說:梁啟超的先見之明

作者:梁啟超

出版社:複刻文化
出版日期:2023/12/06
ISBN/ISSN:9786267403235




《新民說》是梁啓超在 1902 - 1906 用「中國之新民」的筆名,發表在《新民叢報》上的二十政論文章。此書並非原文,而是以更白話文的方式出版。所以篇幅增加一倍。個人喜歡原始版本,原文已經比很多古文易讀了。

國家的興衰,是由它的全體國民積聚而成的。全書二十節。立論民強國強之道。
  • 第一節 敘論
  • 第二節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 第三節 釋新民之義
  • 第四節 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
  • 第五節 論公德
      • 公德最大的目的,就在於對整個集體有利。
  • 第六節 論國家思想
  • 第七節 論進取冒險
  • 第八節 論權利思想
  • 第九節 論自由
      • 不要成為古人的奴隸
      • 不要成為世俗的奴隸
      • 不要成為現狀的奴隸
      • 不要成為情慾的奴隸
  • 第十節 論自治
  • 第十一節 論進步
  • 第十二節 論自尊
  • 第十三節 論合群
  • 第十四節 論生利分利
  • 第十五節 論毅力
  • 第十六節 論義務思想
  • 第十七節 論尚武
  • 第十八節 論私德  
  • 第十九節 論民氣
  • 第二十節 論政治能力



百年之後,很多現代國民的思想行為離 "新民" 還差的很遠!歸於教育之失敗?

Friday, October 25, 2024

神話簡史

神話簡史
A Short History of Myth

作者:凱倫.阿姆斯壯
譯者: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1
ISBN/ISSN:9789865482848


在沒有口耳相傳或文字記錄的情況下,我們如何了解早古時代?文明之前的原始狀態是什麼樣的呢?化石和洞穴壁畫等提供的資訊極其有限。然而,透過觀察當今極少數仍存在的原始部落,或許能給現代人一些啟發。綜合以上,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思考邏輯來推測,並大膽猜想史前時代的生活樣貌。

這位英國作家的解讀自然是西方式的,
  • 舊石器時代
  • 新石器時代(公元前約 10000 年)開始農業
  • 早期時代(公元前約 4000 年)建立城市
  • 軸心時代(公元前約 800 年)四大聖哲
  • 後軸心時代(公元前約 200 年)
  • 西方大轉型(公元 1500 年)
試圖了解這些的意義是什麼呢?是趣味?是以古鑑今?每個人自有答案。


小時候我們讀的是盤古開天、女媧補天。

Thursday, October 24, 2024

新史學圈外史學


新史學圈外史學

作者: 王尔敏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8
ISBN: 9787563399338




因『二十世紀先驅史家』(頁32)這篇文章而找到這本書。我心中曾有相同的疑問。不僅僅是史學家,以文史哲關係之親近,哲學大家和文學大家的名單及其著作是孰也令我感到好奇。

文章中列出五十位。
  1. 梁啟超(1873/2/23 - 1929/1/19)
  2. 柯劭忞
  3. 劉師培(1884/6/24 - 1919/11/20)
  4. 章炳麟(1869/1/12 - 1936/6/14)
  5. 張爾田
  6. 孟 森(1868/5/11 - 1938/1/14)
  7. 羅振玉
  8. 王國維(1877/12/3 - 1927/6/2)
  9. 陳 垣
  10. 鄧之誠
  11. 王獻唐
  12. 餘嘉錫
  13. 柳詒徵
  14. 徐炳昶(字旭生)
  15. 陳寅恪(1890/7/3 - 1969/10/7)
  16. 錢 穆(1895/7/30 - 1990/8/30)
  17. 郭沫若
  18. 傅斯年(1896/3/26 - 1950/12/20)
  19. 顧頡剛(1893/5/8 - 1980/12/25)
  20. 呂思勉(1884/2/27 - 1957/10/9)
  21. 董作賓
  22. 蕭一山
  23. 郭廷以
  24. 簡又文
  25. 羅爾綱
  26. 雷海宗
  27. 陳夢家
  28. 蔣善國
  29. 劉起釪
  30. 徐中舒
  31. 胡厚宣
  32. 張蔭麟(1905/11 - 1942/10/24)
  33. 張星烺
  34. 馮承鈞
  35. 向 達
  36. 譚其驤
  37. 朱士嘉
  38. 史念海
  39. 嚴耕望1916/1/28 - 1996/10/9
  40. 楊 寬
  41. 羅香林
  42. 勞 榦
  43. 陳 槃
  44. 岑仲勉
  45. 柳存仁
  46. 金毓黻
  47. 全漢昇
  48. 楊聯陞
  49. 周策縱
  50. 劉廣京
 
王爾敏教授(1927-2024),長年定居於加拿大多倫多;在當地時間2024年10月8日晚上辭世。此刻還真有些意外,只因和收到此書的時間是如此之近。

顧頡剛.古史辨

入手一套古史辨(二手)。雖然錢穆先生認為顧頡剛辨偽疑古過了頭,又更多說不通。

古史辨(共七冊)
作者:顧頡剛等
出版社:藍燈出版社
出版日:1993/08/01
ISBN13:9785550110355
版次:2
  • 第一冊
    • 上編:
    • 中編:
    • 下編:
  • 第二冊
    • 上編:
    • 中編:
    • 下編:
  • 第三冊
  • 第四冊
  • 第五冊
  • 第六冊
  • 第七冊

Wednesday, October 16, 2024

蔣維喬談哲學

蔣維喬(1873~1958)著名哲學家、佛學家。

哲學

  • 中國哲學史綱要
  • 宋明理學綱要
理學乃宇宙一切事物的道理。宋(960~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
  •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
清初至民國初哲學思想之變遷。清(1636~1912)
  • 蔣維喬哲學史講義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原文及譯文(簡體版)

佛學

  • 中國佛教史
  • 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
  • 你可以自己學靜坐因是子靜坐法
  • 因是子佛學入門
  • 因是子健康養生談


Friday, October 11, 2024

真理的史詩

真理的史詩
從創建殖民地到獨立戰爭, 從解放黑奴到民粹雲起, 一段歷經五百年驗證、淬鍊的美國全史

These Tr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吉兒.萊波爾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0/10/05
ISBN:9789865509460

坦白說,中文書名的翻譯刻意花俏反而失去精準,斗大的字但無法一目了然明白書的主題。

1492/10/12 哥倫布登陸美洲。530多年後的今天,閱讀這部『巨著』。千頁的書不知道要讀多久?

1776/07/04 美利堅合眾國宣佈獨立。

Sunday, October 6, 2024

亨利·季辛吉

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5/27 ~ 2023/11/29)

馬凱碩的言談著作中常常引述季辛吉的話,直接表達了對季辛吉的尊崇。近年隨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美國的單極世界面臨挑戰。中美關係不可避免的陷入競爭下的一種不信任。季辛吉的觀察恐怕是看衰老美的對中政策,只可惜百歲的智慧卻是曲高和寡。

不清楚為什麼 Kissinger 著作的繁體中文翻譯非常少,最早的翻譯書是 20 多年前出版的『大外交』上下兩冊。現早已絕版。還好能從圖書館借閱。

大外交


季辛吉:大外交(上)/(下)
作者:季辛吉
譯者:林添貴、顧淑馨
出版社:智庫
出版日期:1998/12/13
ISBN/ISSN:9578396163 / 9578396171

大外交(上)/(下)
Diplomacy

作者:季辛吉
譯者:林添貴、顧淑馨
出版社:足智文化
出版日期:2018/10/12
ISBN/ISSN:9789869683876 / 9789869683883


Diplomacy 成書出版的時間是 1994/04/18,蘇聯解體(1991/12/26)也不過才發生兩年多,想必當年的美國是志得意滿吧!帝國的實力得到了確認,衍生的權力達到巔峰。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等等方方面面都是人類發展唯一的出路。


30年後的 2024,當下想到的句子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物極必反。且拭目以待!



另一本『論中國』我也蠻想拜讀的。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24

敦煌

紀錄片(敦煌・河西走廊・絲路)

  • 敦煌(2010)
  • 敦煌:生而傳奇(2021)
  • 大盛敦煌(2022)
    • 千窟万象
    • 密室藏经
    • 世纪守护
    • 丝路华章
  • 大敦煌(2023)
  • 河西走廊(2015)
    • 使者
    • 通道
    • 驛站
    • 根脈
    • 造像
    • 絲路
    • 敦煌
    • 會盟
    • 蒼生
    • 寶藏
  • 千年驼铃的回响 -- 河西走廊探古今(2023)
    • 了不起的河西走廊
    • 大道通衢
    • 不朽的莫高窟
    • 千年边塞玉门关
  • 丝路,从历史中走来(2017)

書籍

  • 敦煌文學(1980,借閱)
  • 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2000)
  • 守護敦煌五十年 -- 常書鴻自述(2013,借閱)
  • 選堂集林:敦煌學(2015,毛邊)
  •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2017)
  • 牛津通識讀本:絲綢之路(2017)
  • 絲綢之路: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橫跨兩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2020)
  • 緣繫敦煌(2021)
  • 文明的地圖:一部絲綢之路的風雲史(海外修訂版)(2021)
  • 這才是絲綢之路:重抵歷史現場的行走(2023)
  • 滿世界尋找敦煌(2024)

莫高窟

現存洞窟 735 個,洞窟編號計有 492 個
洞窟列表(缺)



文物的流失——沈重
無私的奉獻——敬佩

Monday, September 23, 2024

西域記風塵

西域記風塵《中國至巴基斯坦》
作者:經典雜誌編著
出版日期:2003/7 初版
頁數:304頁
ISBN:9789868030473


西域記風塵《印度至中國》
作者:經典雜誌編著
出版日期:2003/8 初版
頁數:304頁
ISBN:9789868030480




有一天,也希望能由長安出發到敦煌,再去尋找那該尋之卍。

Tuesday, September 10, 2024

新刊廣解四書讀本

新刊廣解四書讀本

作者:蔣伯潛、朱熹

出版社:商周出版(商周國學叢書)
出版日期:2016/08/06
ISBN/ISSN:9789864770861

頁數:768頁



修習儒家經典的次第,這本四書讀本應該是我繼“論語三百講”的第二本書。自我期許能夠堅持下去。






商周國學叢書
  • 新刊廣解四書讀本
  • 詩經
  • 莊子集釋
  • 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
  • 曾國藩家書
  • 人間愛晚晴 弘一大師 詩文鈔
  • 人間詞話・蕙風詞話・白雨齋詞話

Saturday, August 24, 2024

孟子今註今譯

孟子七篇十四卷,約完成於戰國時代中後期。
  • 梁惠王篇
  • 公孫丑篇
  • 滕文公篇
  • 離婁篇
  • 萬章篇
  • 告子篇
  • 盡心篇

Tuesday, August 13, 2024

813淞滬會戰

抗日戰爭二十二場重要戰役中的第一場戰役。民國26年8月13日~民國26年12月13日歷時四個月。

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

製作:上海電視台
集數:4集
首播:2015/08/12 - 2015/08/15

Friday, August 9, 2024

時代小說

記錄一下曾經的劍客生涯

和武俠小說的比,整體氛圍是相似的,但是刀光劍影的部分給人一種“啊!就這樣”的不痛快感。




Tuesday, August 6, 2024

中國人的精神


中國人的精神

作者:辜鴻銘


出版日期:2023/7/17
出版社:香港中和
ISBN:9789888812370





序言中提到:

耶穌基督曾經告誡他的人民說:「記住,要溫和、謙卑,你們的心靈才能平和。」但是猶太人不聽他的。而且更加猖狂地加以迫害。最後的結果是,猶太國滅亡了。



Saturday, July 27, 2024

西南聯大

西南联大启示录 紀錄片 2003
  • 第一集 被迫南迁
  • 第二集 第二故乡
  • 第三集 天地课堂
  • 第四集 弹雨弦歌
  • 第五集 红烛不灭

西南聯大 紀錄片 CCTV 2018
  • 第一集 八音合奏
  • 第二集 剛毅堅卓
  • 第三集 大學之大
  • 第四集 火的洗禮
  • 第五集 嘉蔭長留

西南聯大通識課(香港中和出版)
  • 西南聯大哲學課
作者:馮友蘭、湯用彤、賀麟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 西南聯大文學課
作者:朱自清、游國恩、羅庸、蕭滌非、聞一多、浦江清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 西南聯大國史課(
作者:張蔭麟、雷海宗、陳寅恪、吳晗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 西南聯大國學課
作者:羅庸、湯用彤、馮友蘭、聞一多、蔣夢麟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 西南聯大詩詞課
作者:游國恩、聞一多、朱自清、浦江清、蕭滌非、羅庸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 西南聯大文化課
作者:馮友蘭、張蔭麟、湯用彤、羅庸、雷海宗、吳晗、聞一多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 西南聯大文學課(續編)(古文課)
作者:傅斯年、游國恩、朱自清、蕭滌非、浦江清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Saturday, July 13, 2024

聞一多全集

聞一多(1899/11/24 - 1946/7/15)

購自日福岡中国書店,今天終於收到啦!從 7/3 下訂算起,一共花了十天。多虧了 Buyee 的服務。

全四冊

              1. 神話與詩・序及事略
              2. 古典新義
              3. 書信・演講錄・雜文・詩與批評・唐詩雜論
              4. 跋及編後・詩選與校箋














超出了我過往鎖定的領域。為什麽要收藏這一套全集?據說至今仍是一個謎。

Sunday, July 7, 2024

馮友蘭


馮友蘭先生(1895/12/4 — 1990/11/26)














《三松堂自序》

馮友蘭

出版社:谷風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6





  • 社會
    • 第一章 清末帝制時期
    • 第二章 民國時期
    • 第三章 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時期
  • 哲學
    • 第四章 二十年代
    • 第五章 三十年代
    • 第六章 四十年代
    • 第七章 五十年代以後
  • 大學
    • 第八章 北京大學
    • 第九章 清華大學
    • 第十章 西南聯合大學
  • 展望
    • 第十一章 明志
馮友蘭先生晚年的回憶錄。這本自序透露了一些在撰寫各著作前的所思所想,又或是總結各書的精華。所以說這本自序實在是深入馮思想的最佳引導。例如在第六章 〈四十年代〉 中談到馮一改其早期以研究哲學史作為主題,轉而以性質屬哲學創作為主而發表《貞元六書》。雖說是六部書,實為一部書分六章節,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生活的反思。在抗日戰爭期間(1937/7/7 - 1945/9/9)顛沛流離,這個反思想必是深刻的。

各年代的代表作:
  • 1919至1926年:代表作《人生哲學》(這是中西哲學史比較研究的工作)
  • 1926至1935年:代表作《中國哲學史》
  • 1936至1948年:代表作《貞元六書》
  • 1949年以后:代表作《中國哲學史新編》

自擬「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
  • 三史
    • 中國哲學史
    • 中國哲學簡史
    • 《中國哲學史新編》
  • 六書「貞元六書」
  • 「貞元」指的是「貞下起元」。這個詞語出自《周易》中的乾卦,意思是冬春之際。馮友蘭用這個「貞元之際」來說明抗戰時期雖然面臨困境,但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時期。抗日戰爭,中國一定要勝利,中華民族一定要復興。
    • 《新理學》(1939)
    • 《新事論》(1940)
    • 《新世訓》(1940)
    • 《新原人》(1943)
    • 《新原道》(1944)
    • 《新知言》(1946)

佛教研究



呂澂之『佛教研究法』所言分四部。前三部多據(日)深浦正文之說。

          • 藏經
          • 佛傳
          • 教史
          • 教理





以教史入手,終歸何處?且待之!

Saturday, July 6, 2024

臺灣商務之經部今註今譯

收藏這一系列典籍

第一集

  • 尚書
  • 詩經
  • 周易
  • 周禮
  • 禮記
  • 春秋左氏傳
  • 大學
  • 中庸
  • 論語 
  • 孟子
古籍今註今譯
  • 老子
  • 莊子
全集(共 43 種)
  • 大戴禮記
  • 春秋公羊傳
  • 春秋穀梁傳
  • ...
  • 孫子
  • 史記
  • ...
  • 資治通鑑今註
  • 春秋繁露
  • ...
  • 黃帝四經
  • ...
  • 四書

參考:

Thursday, July 4, 2024

美國神話的終結

美國神話的終結: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

The End of the Myth: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Border Wall in the Mind of America

作者:葛雷‧格倫丁
譯者:夏菉泓、陳韋綸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日期:2023/03/22
ISBN/ISSN:9786267263105



美國黑歷史




延續:





Tuesday, June 18, 2024

櫻木紫乃

皇家賓館
ホテルローヤル

作者:櫻木紫乃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年: 2016/3/1
ISBN: 9789571365459





Sunday, June 16, 2024

小說之女

無意間、巧合下、看到這一期封面。有機會應該去讀一下。這應該是日本當代重要的16位女作家。對我來說,有些並不陌生。記錄一下,權當是將來追蹤的閱讀清單。


聯合文學 第461期 2023.03

  • 江國香織(1964/03/21)
    • 準備好大哭一場(第130回直木賞, 2003)
  • 山本文緒(1962/11/13 - 2021/10/13)
    • 渦蟲(第124回直木賞)
  • 窪美澄(1965)
    • 在夜空中綻放星星(第167回直木賞)
    • 凝望手心(第159回直木賞決選作品)
  • 下川香苗(1964)
  • 山田詠美(1959/02/08)
    • 戀人才聽得見的靈魂樂(第97回直木賞, 1987)尺度之大
  • 川上弘美(1958/04/01)
  • 角田光代(1967/03/08)
    • 對岸的她(第132回直木賞, 2004)
  • 酒井順子(1966/09/15)
  • 絲山秋子(1966/11/22)
  • 櫻木紫乃(1965)
    • 皇家賓館(第149回直木賞)
  • 吉本芭娜娜(1964/07/24)
  • 小川洋子(1962/03/30)
  • 《代表作》博士熱愛的算式
  • 木藤亞也(1962/07/19 - 1988/05/23)
  • 多和田葉子(1960/03/23)
  • 宮部美幸(1960/12/23)
    • 理由(第120回直木賞, 1998)
  • 桐野夏生(1951/10/07)
    • 柔嫩的臉頰(第121回直木賞, 1999)

窪美澄

窪美澄 Kubo Misumi|1965|東京都

作品集:
  • ふがいない僕は空を見た, 2010, ISBN 9784103259213 不中用的我仰望天空
  • 晴天の迷いクジラ, 2012, ISBN 9784103259220 迷途鯨魚眼中的黃昏
  • よるのふくらみ, 2014, ISBN 9784103259244 無盡充塞的夜
  • さよなら、ニルヴァーナ, 2015, ISBN 9784163902562
  • アカガミ, 2016, ISBN 9784309024608
  • やめるときも, すこやかなるときも, 2017, ISBN 9784087710526
  • じっと手を見る, 2018, ISBN 9784344032750 凝望手心
  • 夜に星を放つ, 2022, ISBN 9784163915418 在夜空中綻放星星

久違了的日本文學之旅。早年只要是直木賞或芥川賞的受賞作一定拜讀。畢竟是受肯定的作品,鮮少踩雷的,言下之意當然也有例外的泛泛之作。

  
在夜空中綻放星星
夜に星を放つ

作者:窪美澄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23/06/26
ISBN/ISSN:9789573340393



五個短篇故事,其實是很寫實的。或許寫的就是某某人的故事。單親的不完美比較“特別”,也才有故事性吧!很會說故事但寫作風格一般。一般的意思不是不好,只是讓我想起好幾位作家。


凝望手心
じっと手を見る

作者:窪美澄
譯者:emina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0/02/12
ISBN/ISSN:9789571380506



照護員日奈的七個故事。是情感或是孤獨讓人在經歷紛紛擾擾後又選擇依靠?

是不是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刻苦銘心呀?我希望是,才不枉費此生!


以下是十年前購買而還沒讀的早期作品。


不中用的我仰望天空
ふがいない僕は空を見た

作者:窪美澄
譯者:許金玉

出版社:新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23
ISBN/ISSN:9789862271230

Saturday, June 15, 2024

Snowden


  永久檔案 Permanent Record

  作者:愛德華.史諾登
  譯者:蕭美惠、鄭勝得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9/09/17
  ISBN/ISSN:9789571379531





Film: 神鬼駭客: 史諾登 Snowden 2016 
導演:奧立佛史東


生活離不開網路。我們都是生活在一九八四動物農莊裡的小動物。




Thursday, May 30, 2024

現代佛法十人

  1. 楊仁山:被譽為「現代中國佛教之父」,開創了當代佛教研究新紀元的劃時代大師。   
  2. 太虛:提倡人生佛教,發揚菩薩精神,開創佛教思想新境界,允為當代最偉大的佛教大師。
  3. 歐陽竟無:窮真究極,悲心澈髓,弘揚闡述玄奘系唯識學,復興佛教文化不世出的大師。
  4. 虛雲:修持功深,肩挑中國佛教四眾安危,不畏生死,具足祖師德範,民國以來最偉大的禪門大師。 
  5. 弘一:天才橫溢,出格奇才,終而安於平淡,興復律宗,民國以來最偉大的律宗大師。
  6. 印光:孤高梗介,萬眾信仰,常將死字掛心頭,淨土宗的一代祖師。 
  7. 圓瑛:宗教兼通,保寺護教,勞苦功高傳統佛教的一代領袖。 
  8. 呂澂:承繼歐陽唯識,自修精通英、日、法、梵、藏語,民國以來佛學學力無出其右的大師。  
  9. 法尊:溝通漢藏文化,開創中國佛教研究新眼界的一代佛學大師。 
  10. 慈航:以師(太虛)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臺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
接觸最多的佛法十人是?
  • 黃智海
  • 呂澂
  • 蔣維喬
  • 葉曼先生
  • 南懷瑾
  • 夢參老法師


Friday, May 24, 2024

弘一大師

現代佛法十人(五)弘一

李叔同解經

李叔同說佛

人間愛晚晴 弘一大師詩文鈔

百年家族—李叔同

弘一大師傳

學習人生的雲淡風輕

不笑煙花只笑禪: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Saturday, March 16, 2024

論語

論語全書 20 卷 508 則

西漢時有三個版本:
  1. 《魯論》20篇
  2. 《齊論》22篇(《漢書.藝文志》所載多了「問王」、「知道」二篇)
  3. 《古論》21篇(恭王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
漢成帝師張禹以《魯論》為主,刪除了《齊論》的「問王」、「知道」二篇,稱《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底並參考《齊論》、《古論》作《論語注》,為現今《論語》。最終《齊論》、《古論》失傳。

2017/1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批竹簡,判斷是《齊論語》「知道」篇。

論語三百講


論語三百講(上篇)

傅佩榮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1/09/09
ISBN/ISSN:9789570838800




論語三百講(中篇)

傅佩榮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1/09/09
ISBN/ISSN:9789570838817




論語三百講(下篇)

傅佩榮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1/09/09
ISBN/ISSN:9789570838824

一日三講歷時近四個月,終於迎來最終章。(8/15補)

這是為人的生活指南,進退應對處世的操作手冊。作為四書之首,論語絕對是影響中國人最重要的一本書之一。就算沒一頁頁翻,從小到大想必也聽過不少金句。也因此,即使不是大儒,就是一般讀書人的著述言行也往往包含這部經典元素。如今想完整的讀過一次,其契機實在是因為錢穆先生的晚學盲言。想讀錢穆、梁漱溟等人,沒一些儒學底子不行。

傅老師的演講著述,或許預想其受眾是一般普羅大眾,其特色就是淺顯易懂。

另一套是人人出版的手帳本。除了白話注釋,其特色是有標準注音。對於學習少用的生字很是方便。




論語(上冊)(下冊)
作者:(編輯)孫家琦
出版社:人人出版
出版日期:2014/04/25
ISBN:(上冊)9789865903114 
ISBN:(下冊)9789865903121